首页 | 活动概况 | 文件通知 | 精彩影像 | 新闻报道 | 走进营地 | 交流反馈 | 在线申报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科研平台

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

站长:王玉宽

  成都本部Tel:028-85230627,

         028-85247321

  成都本部Fax:028-85228557

         028-85222258

  本部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

       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野外站地址:重庆万州区长岭镇

  野外站电话:023-58691639

     023-58691635

  E-mail:wangyukuan@imde.ac.cn

1. 概况

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隶属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承担建设,1997年建站,站址于重庆万州区长岭镇梨树村。

本站地处三峡库区中部长江南岸,地理位置108°30′E、30°45′N,海拔265m,地貌类型以丘陵、低山为主,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和蓬莱镇组,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4—19°C,年均降水量1000—1350mm,年均日照时数1300—1600hr;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2.监测试验基地

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站部土地面积0.6hm2。现有400m2生活实验综合楼1座,局地气候标准观测场1处,坡地径流观测标准试验小区5个,品种引种试验园0.3 hm2;站外以五桥河陈家沟小流域为监测试验区,修建了2个大型自然坡面径流观测场、3座支沟测流堰、1个把口水文观测站和10hm2坡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从坡面到集水区多级监测体系和试验研究基地。

3.监测内容

(1)水土流失监测:重点监测工程建设影响下的小流域产流产沙的动态变化和相关的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局地)气候、植被等生态因子的变化。通过坡面径流场、径流小区和支沟测流堰、小流域控制性水文断面的建设,监测库区中部紫色土区域的坡面侵蚀与小流域产沙、输沙的基本规律和藕合关系。

(2)面源污染监测:通过对土壤养分监测,农药、施肥体系监测,径流和悬移质泥沙所带的氮、磷养分和农药成分监测,监测库区中部紫色土区域水土流失和非点源污染变化,以及入库泥沙和污染物对三峡水库水体的危害。

(3)移民及社会经济跟踪调查:定点调查库区中部移民和农户的生产、生活、经济收入、聚落环境及其农村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监测工程对流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影响。开展移民安置和移民经济开发途径和对策研究,为库区移民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和政策建议。

(4)山地生态农业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试验示范:建立山地生态农业、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典型模式与技术试验示范区,开展生态、经济效益的观测、调查和研究,为扩大库区移民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基础、实用技术和试验示范样板。

4.研究内容

根据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的整体性和工作需要,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定位于流域生态观测与试验研究。长期监测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搬迁对库区中部、近库岸流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影响,开展山地生态农业和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试验,为三峡工程安全运行的环境维护、移民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监测信息与对策。研究重点:

5.科研队伍

  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现在岗科研技术人员6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助研2人。另有在培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聘用试验观测人员3人。

6.科研项目

建站以来,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承担科研项目18项,在国内外主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科研项目有:"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与环境保育技术试验示范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工程的研究与示范"(科技部科技开发项目)、"万县生态环境实验站监测试验研究"(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项目)、"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工程的试验与示范研究"(重庆市院地合作项目)、"三峡库区荒溪治理模式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重庆市重点科技项目)、"三峡库区名特优新林果繁育及SOP研究"(西部之光项目)等。

7.核心技术研发

  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在山地生态农业模式、旱坡地改良利用、生态种植技术、作物品种改良、名特优新林果开发、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科学与技术研究积累。研究成果已在万州、开县等地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