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概况 | 文件通知 | 精彩影像 | 新闻报道 | 走进营地 | 交流反馈 | 在线申报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概况简介

成都山地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成都山地所")由196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发展而来,1966年2月改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197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1989年实现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双重领导并采用现名,2002年4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成都山地所的基本定位是以山地灾害、山地环境和山区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致力于为"增强我国防御山地灾害能力、保障山区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成都山地所设有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山区发展研究中心和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四大研究学科单元,设有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综合测试与模拟试验中心两大关键支撑平台;建有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3个国家重点野外台站和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站、元谋干热河谷沟蚀崩塌观测研究站和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3个所级野外观测台站;分别与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和国土资源厅合建有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和波密地质灾害综合观测研究站。

  自建所以来,结合区位优势、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基础,面向国家山区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千余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了国家在山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为我国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山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二五"期间,将实现二个重大突破:重大泥石流减灾关键技术与示范、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加强五个重点培育方向:泥石流灾害预警报系统技术、山地灾害链生机理与基于动力过程的风险评估、气候变化下的高山生态系统垂直带谱分异与适应机制、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监测与评估、西部山区人地关系分异规律及对气候变化适应。

成都山地所编制人数294人,其中研究员40人、副研究员48人。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其中1人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16人。

  成都山地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土木工程专业1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岩土工程、土壤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土壤学(二级)7个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2个(二级)专业型硕士学位培养点;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167人(其中硕士生85人、博士生82人)、在站博士后9人。挂靠的学会有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四川省地理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山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出版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山地学报》和英文季刊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SCI-E扩展版)。